陷入數字鴻溝的中國老年人現狀:拒收現金,憑碼才能乘車看病
時間:2022-10-01 11:50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便創造了世界矚目的一個偉大奇跡,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彌足的進展。
在這些宏偉成績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無私付出與奉獻,他們用自己的半生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礎,開辟福利。
然而,在網絡與信息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那些曾經為我們披荊斬棘的英雄卻在逐漸老去。成為老人的他們,正在被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技術驅逐到了時代的邊緣。
在湖北宜昌,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為了交醫療保險,頂著傾盆大雨孤身趕往繳納地點。
沒有家人陪同的她本就十分無助,任何人見了都應有義務幫助一把。
可是柜臺的工作人員見了她手中一沓鈔票,冷冰冰地說:我們這不收現金,你得掃碼支付。
連一個智能手機都沒有、一個微信號都沒注冊的老年人,去哪里給她弄掃碼支付?
但是這里絲毫沒有對她的同情,工作人員發現老人不會弄之后,索性不再搭理。
老人獨自坐在高高的座椅上,弓起的后背搭著一張滿是落寞的臉。
01不會用手機的老人現狀:到處碰壁,無碼可示
技術是為了方便人類生活,但沒有人明確指出這種技術是有排外性的。
它的本質應當是普惠性的,讓所有人,不論年齡性別身份都能享受到。
遺憾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絕大多數老年人已經被排除在技術帶來的便利之外。他們甚至深深地被技術困擾、阻礙著。
根據最新的網絡統計,中國的網民已經超過9億人,也就意味著將近70%的國人都在技術保護之內。
但剩下的5億人,他們還沒有手機,還不會上網,他們在被時代拋棄。
浙江的幾位老人,因為沒有智能手機,無法出示自己的健康碼,遭到全車人的呵斥。
當幾位老人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折騰,最終下車之后,他們仿佛勝利了一般出了一口氣。
這算是什么勝利呢?這些老人曾經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發展社會獻出了青春與熱量,到頭來還要被享受紅利的我們排斥?
在銀行、醫院等業務辦理強度高的地方,要求用智能網絡來進行預約、信息處理,在我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員已經失去了耐心,他們在面對不會使用網絡進行預約的老年人時,一臉不屑,揮揮手就要將來的老年人趕走。
他們來銀行,可能是要取一筆救命錢;他們進醫院,可能是要看一個情況緊急的病。
但一部小小的手機就將他們拒之門外,可能帶來的后果會多嚴重?
這是我們社會的老年人的現狀。疫情防控要健康碼,出門乘車要乘車碼,市場買菜要掃碼支付,看病要關注公眾號進行網上預約。
他們對這些一個也不了解,也就辦不了這些事情。
02老年人為什么走到了數字鴻溝的另一端?
面對現實中發生的一幕幕讓人唏噓感嘆的事情,我們不禁要問一句,這個社會為什么容不下老年人了?
首先,隨著中國社會邁入新的階段,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在不斷推進。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超過2.6億。
新生人口越來越少,死亡率越來越低,社會也就多了老年人,少了孩子和青壯年。這是國家發展不可回避的一個過程,也是一次陣痛。
老齡化帶來的危害我們無須贅述,但老年人人口的不斷提高,其實就是老年人技術危機擴散的內核。
老一代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年輕時還能憑借體力賺錢,老了以后知識水平低的負面影響便逐漸顯露出來。
原本就這一問題可以將社會分為四類人。
年輕人,他們能夠輕松掌握智能手機的學習和使用;高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他們也能夠通過學習和引導掌握智能手機的用法;低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他們占老年人的絕大多數,面臨被時代拋棄的情況;低受教育水平、逐漸邁入老年人的年齡群體。
當越來越多的低受教育水平的人變成老年人,數字鴻溝的危害性也就隨之擴散了。這是一個此消彼長、不可阻斷的演變。
其次,中國智能手機使用人口已經突破9億,這意味著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很高了,社會也在逐漸默認全民智能手機的一種情況。
支付、辦公、業務辦理等社會行為都可以通過手機來簡化操作,降低勞動成本,因而中國正在實現全民智能的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了一個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深入到了各方各面。
其實要單論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的現狀,還不足以發展成為一個完全由數字構成的社會。但疫情的到來卻改變了這個現狀。
疫情防控期間,對居民的交流行動實行嚴格的限制,減少人員流動和密切接觸,一切都采用網絡或者智能手機的辦法。
就像健康碼一樣,要想讓每個公民的健康數據得到實時刷新,就必須采用大數據和互聯網。否則總不能每隔幾個小時就印發一張紙質健康憑證給其他人吧。
疫情加快了數字化的進程,讓中國不得已縮短了普及時間,直接進入了應用的階段。
但尚未普及的地方,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使用網絡、智能手機來生活,無奈地走到了時代的角落和邊緣。
此外,人在青少年的時候,學習的熱情和能力是最強的。尤其是在中小學與大學時期,記背與運用都十分輕松。
但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學習能力會逐漸降低,到了老年,它會被無限縮小到一個封閉、停滯的狀態。
尤其是教育基礎薄弱的一些老年人,和身體不好、精神狀況不佳的老年人,他們很難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學習智能手機的操作了。
對于一些不識字的老年人,學會了認識微信圖標,看清了什么是二維碼,可到了人工驗證廣告彈窗等情況時,又會變得不知所措。
今年年初,一位身在武漢的年輕人想要與她住在醫院隔離的奶奶開視頻電話,他將一個平板電腦消毒后托人送到了醫院,交給了他的奶奶。
原本想著會有人幫她解決如何開電話的問題,可護士們教了一遍后,老人沒有記住什么,工作太忙,也就沒有人再幫她。
這位年輕人在家里捧著手機,一分一秒不敢耽誤地等奶奶的電話。遺憾的是,他的奶奶在學會如何打電話之前就去世了。
這簡直是一種悲劇。但這樣的情況,卻在成千上萬個老年人家庭中發生。
最后,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懷還不夠多、不夠細致。
去年,四川一家醫院取消了線下掛號,采用線上預約的形式看病。
盡管醫院的公告中貼出了為老年人開辟專用渠道,但缺乏引導的老年人根本找不到這個專用窗口在哪里。一位老大爺因為帶著老伴著急看病卻找不到掛號處,生氣地斥責服務窗口的人。
對此,甚至有老人已經習慣了。當時在場的一位老奶奶說,社會進步是好事,要我們犧牲也沒什么。我們只希望給老年人保留一些生活的空間。
在任何一個公共機構,想要辦理一些業務的老年人都可以找到幫忙引導的專人。但他們往往以年輕人的視角來進行工作,所教的東西跨度大,辨識度低,記憶難度高。
一旦老年人稍有跟不上,工作人員便面露不耐煩,隨便打發一下就揚長而去,開始幫助下一位老人。這種幫助只能讓人感到窩心和火氣,沒有絲毫價值。
而社會的其他群體對老年人的關懷也難以到位,比如之前因沒有乘車碼而被全車人趕下去的老人們。
多換位思考,假如自己的爺爺奶奶在這輛車上被趕下去了,自己是什么滋味?是否可以尋找更加有效的幫助方法,而非簡單粗暴地趕下去。
03要技術社會,更要人情味兒社會
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幫助老年人走出數字鴻溝,重新回歸社會?
讓老年人都能感受到被全社會寵著、掛念著的溫馨?
第一,最關鍵的地方是保留老年人最熟悉的一些方式。
比如現金的正常使用與流通,當前一些私人企業都會繼續收現金,但是涉及到收款統一指揮處理的單位,例如,某公司要求收銀員統一用微信支付的方式來付款結算。因此員工為了方便,只接受微信支付,不接受現金。
我國有明確法律規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拒收現金,但仍有一些人打擦邊球,讓老年人感到無奈。
為老年人設立無障礙的渠道是一個有溫度、有風度的社會必備的。我們的社會也在不斷行動,幫助更多的老年人完成這項任務。
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河南鄭州開展的全民核酸檢測中,老年人作為重點檢查對象,如何讓他們完成檢驗是一項高難度工程。
但我們所見到的,是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自發地走在抗疫前線,幫助老年人完成掃碼登記和手續流程。
年輕人身穿紅色的小馬甲,微笑著拿著手機,彎下腰為老人悉心解答,一老一少,其樂融融。
這才是我們中國的文明傳統,我們最驕傲的地方。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精神力量的傳承和傳遞。
第二,社會要加強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爺爺一樣對待身邊需要幫助的老人。
就像此前那位沒有健康碼,一路被拒載的老人一樣,司機響應疫情防控號召,注意安全是好事,但可以通過向公安部門或防疫機關反映、撥打電話的方式為老人提供一些支持。
人情味是在遵守規定的基礎上的一種人格魅力和人文關懷。
一個充滿人情味兒的社會一定會有更多和諧的地方,少一些沖突和負面情況。
最后,老年人自己更應該發揚終生學習的精神,靠自己主動與時代接軌,緊跟時代腳步。
一部智能手機,尤其是一些功能并不多,性能普通的,幾百塊足矣。如何加微信好友、使用微信發送語音、如何打微信電話,娛樂上刷刷短視頻,不出一星期便能學會。
雙管齊下,老年人就能在新的社會獲得保障,不容易被拋棄,也能具備更好的心理去面對這個時代。
每個人都會老去,當你善待一位老人時,能否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若干年后的自己也會被這樣的善意對待。
科技可以超前,但社會服務必須緊貼當下,倘若因為科技的發展而拋棄一部分人,科技本身的用意也就失效了。要建立廣泛服務人民群眾的科技與應用,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務實之舉。
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不應當只有發達的技術,更應該有充滿人道的關懷與人性的和諧。倘若兩者產生了沖突,我們寧愿舍棄前者,也要讓道德的光芒發揚出去。
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人是最溫良、最具有人情味兒的。
未來的中國必定能夠消除數字鴻溝,讓老年人也參與到信息時代的便利之中。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陷入數字鴻溝的中國老年人現狀:拒收現金,憑碼才能乘車看病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shenghuo/386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