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集團書籍《長壽時代:從長壽、健康、財富的角度透視人類未來》,陳東升著
最近,一項關于中國城市老齡化的調研數據值得我們共同關注:我國目前有149座城市深度老齡化(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對三沙市之外的33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人口年齡構成情況梳理后發現,目前全國有149市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其中有11個城市已經進入超老齡化階段。
這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并且還存在城市老齡化分布不均的問題。一起來看看,你的城市上榜了嗎?
同時最近北京大學一項人口學研究預測,我國將在2033年進入超老齡社會。
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該項研究源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ChinaCDCWeekly)在線刊發的一篇論文,標題為TrendsandChallengesforPopulationandHealthDuringPopulationAgingChina,2015–2050(中國人口老齡化時期人口與健康的趨勢和挑戰(20152020))。
論文顯示,未來,即使將二孩、三孩政策對人口的影響納入考慮,中國仍將面臨快速的人口老齡化。
根據今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1億人,占比13.5%。根據中度預測,中國將在2022年正式進入老齡社會(agedsociety,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在14%到20%),并在2033年進入超老齡社會(super-agedsociety,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在20%以上)。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但與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的發達國家相較而言,中國的特殊之處在于中國是在還處于中等收入的經濟水平上時,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但老齡化,并不就意味著消極,老年人成了社會的包袱。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長壽時代》一書中提出了長壽時代的概念。
作者陳東升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問題,同樣也要關注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機遇,這就是長壽時代。
區別于老齡化,長壽時代是以一種更加樂觀的態度開看待人口趨勢,前者是一種現象、一個問題,而后者是和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比擬的一種社會形態。
長壽時代的變局關乎人類自身,這一變局可能是未來30年、50年人類面對的最大挑戰,應當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
隨著人口激增、平衡、衰退的變化,人類的社會經濟組織也將調整、轉型、重建。而激發長壽時代下的經濟潛力,維持經濟增長,會成為所有國家都逃不過的重大課題。
曾經的人口數量紅利在不斷衰減,人口老化和人口數量負增長帶來的經濟后果讓人憂心,面對經濟和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防范和應對?長壽時代下,普通人應該提前注意和規劃哪些問題?同時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機遇?
在《長壽時代:從長壽、健康、財富的角度透視人類未來》一書中,作者給出了答案。
陳東升根據自己經營泰康的實踐經驗并借鑒國外考察結果,從一位企業家、金融家的視角,提出了一套應對老齡化壓力的解決方案。
長壽時代將是人類歷史上的大變局。
過去近300年人口呈爆炸式增長,但是這在人類發展的時間軸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長壽時代才是人類社會未來的一種人口常態、一個新均衡。
在《長壽時代》中,陳東升提出,長壽時代具有五大特征:死亡率降至低水平,預期壽命持續延長,生育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年齡結構呈柱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長期超過1/4。
資料來源:OECD數據庫長壽時代,老齡人口占比將長期超過總人口的1/4。
從聯合國數據來看,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日韓等亞洲新興發達國家,還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盡管各自經歷的人口轉變速度和階段不同,到21世紀中葉,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都會超過25%,并會在相當長時間內維持在這個水平。
在一個老齡人口占比超過1/4,且高齡人口占比高的社會,整個社會的經濟組織需要調整、轉型和重建,否則健康、照料和財務負擔不但會壓垮個人和家庭,也會使得政府財政難以為繼。這就需要個人、政府、企業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長壽時代意味著人類要重新審視自身,將有哪些顯著變化發生呢?
第一,壽命的延長可能并不意味著健康的長壽,作者陳東升將這歸納為長壽時代,人人帶病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活得越久,就越需要養老和醫療的支持。這就會改變產業結構,以及相應的籌資制度安排。
當然,帶病生存并不意味著老年的生活就是疾病纏身,在病床上度過。我們相信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將疾病的損失最小化,甚至讓人不生病。
也許當我們以帶病生存的狀態走進長壽時代的時候,疾病只是一個與我們共存的生物標簽而已。
第二,長壽時代,我們審視人生的尺度要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業時代人均壽命不過30歲,所以人生七十古來稀,20歲是青年,40歲是中年,60歲是老年;長壽時代、百歲人生,40歲是青年,60歲是中年,80歲才是老年。
這使得我們能夠重新對人生做規劃,整個社會的制度安排也要與這種個人的微觀改變相適應。
在這樣的出發點上,我們再去放眼未來世界,長壽時代就顯得并不可怕,甚至讓人有些許期待。
第三,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將從傳統的消費者轉變為長壽經濟的生產者。
伴隨長壽時代銀發浪潮的來臨,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1/4以上。面對長壽時代,人口紅利還能持續下去嗎?
至今,仍有很多人認為老齡化就意味著衰老、消極、被動,老年人只是社會的消耗者,是被贍養的對象,難以創造價值。
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人口紅利,都沒有發掘老齡人口潛在的價值,無法開啟持久的人口紅利。
我們認為,在長壽時代,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將從傳統的消費者轉變為長壽經濟的生產者,老年人的價值再創造將會帶來第三次人口紅利。
美好生活是人類永恒的理想。隨著壽命的延長,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和財富是否能夠支撐高品質的長壽生活。
如何讓人們在長壽時代享受美好生活是個人、政府、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長壽時代》中,陳東升提出,長壽時代也是健康的時代、財富的時代,它必將改造人類經濟社會,也必將激發出全新的解決方案。
第一,大健康產業成為最大商機
長壽時代,百歲人生來臨,長期帶病生存幾乎是所有人無法回避的現實,這將帶來強烈的健康需求,引發健康時代的到來。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老齡人口占比不斷增加,醫療和養老的支出也隨之上漲,相關資源的可持續性面臨巨大挑戰。
主要OECD國家人口老化程度與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的關系資料來源:OECD數據庫
長壽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將成為個體關注的第一要素和最寶貴財富。
人類追求健康,人人希望享有保健,這將促進大健康產業的極大發展。
為人們提供健康生活解決方案,是大健康產業最大的商機,也將推動社會進入健康時代。
目前,大健康產業已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
從全球醫療衛生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來看,2019年美國、瑞士、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普遍超過10%。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我國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16萬億元。
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和產業結構優化機會,在政策和市場的推動下,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第二,養老和醫療籌資的需求激增
長壽時代的到來也孕育了巨大的為養老和醫療籌資的需求,呼喚財富時代的到來。
按照傳統養老金的運行模式,年輕人繳納養老金,撫養同時期的老年人群。而當這批年輕人老去的時候,會有新的一批年輕人通過繳納養老金支持他們。
如果整個社會仍保持著較高的生育率,那么這種傳統模式仍能很好地運行。
而當整個社會的生育率下降,年輕一代所創造的資源不足以支撐老年一代時,養老金替代率會持續下降,整個社會將為此背負沉重的負擔。
長壽時代,人口年齡結構走向柱狀,養老金替代率也隨之下降,為應對未來養老資金的不足,個人、家庭和社會都需要更加關注財富儲備。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中國人口基數大、生育率下降快,導致人口老化持續加速。
現行的養老保障體系、醫療保障制度難以匹配人口年齡結構轉變所帶來的需求。盡管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增長迅速,但是人均收入及儲蓄仍與同時期的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3.5%,人均GDP為1.05萬美元,而日本、韓國在同等老齡化水平時,人均GDP都超過了3萬美元。
長壽,這個幸福社會的象征,也可能成為壓垮老年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應該理性認識到壽命延長、長期帶病生存的狀態也會加劇資產耗竭的風險,這種風險也稱長壽風險。
通俗來說就是,人活著,錢沒了。
壽命的增加并不單單意味著每個人生存時間的延長,同樣也意味著長壽風險的加劇,家庭和社會的撫養成本攀升,養老和醫療籌資吃緊,經濟增長的動力亟待轉換。
個人與家庭若不提早做好準備,那將如何面對沉重的負擔?同時在危機中也必然會促發新的機遇,提前了解形勢,有利于我們提前規劃好個人與家庭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長壽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一場大考。
第一,個人和家庭面臨的挑戰
首先,長壽時代,個人和家庭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財富儲備不足。
在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老后破產又老又窮的故事屢見不鮮,而且這種現象正在逐漸蔓延。
盡管日本政府提供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和介護保險制度等措施,但那些依靠養老金維持生活的老年人,是經不起過多風吹草動的。
生病、受傷等事件都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收不抵支,甚至破產。
隨著人口老化程度的加劇,中國的老年人也面臨著又老又窮的巨大威脅。
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具備較為完善的老年人保障體系不同,我國由于社會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老年人的保障體系仍較為薄弱。
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平均每戶家庭只有2.62人,比10年前下降了約1/6。
家庭規模的縮小使得養兒防老模式不再是主流,老年人能夠借助的家庭內部資源變得稀少,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從備選項變成必選項。
因此,提早做好養老方式和財務規劃的準備,避免陷入又老又窮的陷阱顯得刻不容緩。
其次,除了防范進入老年后的財務風險外,健康風險也是人們在長壽時代面臨的巨大挑戰。
與人生財富積累的軌跡類似,健康也需要長線管理。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在投資健康,增加健康資本,不過健康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折損。
年輕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從長期來看,將會帶來不可逆的臨床后果。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鍛煉、飲食不規律等行為。
這些行為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往往具有很強的潛伏性,年輕時健康水平總體較好,不良生活行為帶來的危害并不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行為帶來的損傷將對身體造成嚴重且不可逆的傷害,導致人們在年老時的健康水平相對較差。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長壽時代,不同家庭的處境將有很大不同,其中教育水平的差異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健康經濟學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的個體,其健康生產的效率更高,使用同樣的時間和資源能夠達到更好的健康水平。
更好的教育水平意味著人們能夠選擇更好的職業,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
在同一代的老年人之間,那些教育水平較高的老年人過去長期從事人力資本回報率較高的工作,有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仍能保持較高的財富水平和較好的身體健康。
此外,這些老年人退休后仍能以各種形式參加生產勞動,持續獲得收入,而他們身上各種衰老等退行性變化的發生也相應推遲,通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需要家人和子女的照料。
然而那些教育水平較低的老年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往往只能參加比較繁重的體力勞動,從事風險性較高的職業,等他們老年時,身體狀況會相對較差,對照料、醫療、養老的需求也相對較早。
同時,由于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給他們帶去的收入也相對有限。健康和財富雙重儲備不足使得他們嚴重依賴子女們的支持,也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贍養負擔。
長壽時代已經開啟,這或許會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終極挑戰。但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對于普通人來說,提前了解新趨勢,或可在未來抓住風口上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大健康等產業迎來變革風口
長壽時代老年人口占比將不斷上升,單單從需求端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話語權越發增大,老年消費將是社會整體消費的重要部分。
中國經濟正從工業化向后工業化邁進。
工業化時代解決的是衣食住行的需求,后工業化主要是服務業的發展,解決的是娛教醫養的需求,這也是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在龐大的健康需求下,大健康是未來的一個巨大產業,貫穿人生的整個過程,為人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活解決方案,蘊含巨大的商機,將會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
我們看到蘋果、谷歌這些科技巨頭也紛紛進入健康產業,為未來布局。大健康產業賽道眾多,成為細分賽道的龍頭是抓住這輪機遇的關鍵。
科技與數據時代到來,第三次人口紅利釋放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再到人工智能,這些科技進步一定程度上延展了人體器官的功能。當這些科技與長壽時代相遇時,我們看到了科技向善,新一代技術可有效緩解老年人生產力衰弱的問題,為老年群體注入新活力。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2021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互聯網網站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由此可見,科技進步與長壽時代相向而行。
老年人價值再創造是長壽經濟的本質
在長壽時代和數據時代的交相輝映下,第三次人口紅利有望繼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紅利之后再次帶來經濟的發展。
第三次人口紅利發展將以老齡人口的人力資本為核心。
我國政府早已意識到這種沖擊帶來的挑戰,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促進老年健康是重要內容,2021年3月發布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明確提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加強老年健康服務,深入推進醫養康養結合。
健康中國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兩個國家戰略將支撐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體系,其力度前所未有。
正如英國學者琳達·格拉頓在《百歲人生》一書中所描繪的那樣,在長壽時代,每個人都將擁有多段式人生。
這種人生將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和發掘自己在每個階段的價值,并調整自己的人生策略,應對這種生命歷程的改變。
首先,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健康和財富的積累值得加倍關注,可以考慮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長壽時代帶來健康時代和財富時代,如何讓生命有質量地延長,如何儲備充足的資金來維持人生各階段財務的穩定,這將成為個人和家庭面臨的最直接的挑戰。
一方面,個人將更加重視自身的健康,讓健康狀態盡可能地延長,在這個領域,未來生命科學的發展和醫療模式的轉型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改善自身健康。
另一方面,為了應對醫療和養老支出的增加,個人和家庭將更加關注財富的積累和管理,財富管理的方式也將更加多元化。
同時,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家庭會去專業機構尋求健康和財富等全方位的管理服務。
其次,長壽時代和數據時代交疊,個人和家庭將主動擁抱科技,持續釋放需求和供給。
隨著未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的運用將會越來越普遍。
一些傳統的人工低效工作將逐步被機器替代,人們會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轉向腦力勞動。這為人們延長工作年齡,釋放生產力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長壽時代,更長的工作生涯很可能成為人生的必然,屆時人們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會與工業社會大相徑庭。
未來的工作方式將更加數字化、智能化,年齡增加并不會成為阻擋人們參與勞動的障礙,老年人可以更加靈活地進入勞動市場,傳授知識、經驗、技能,乃至參與服務工作。
老年人不再是固有的、傳統的純消費者角色,他們將更多地參與生產,扮演起生產者、創新者的角色,在需求端和消費端共同推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再次,教育回報率上升會刺激更多的教育資本積累,活到老,學到老會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
隨著壽命的延長,教育所帶來的收益期限將拉長。腦力勞動帶來的單位時間回報率更高,人們會不斷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形成終身學習的新常態。
在工業時代學習、工作和退休人生三段論的模式下,教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人生的最初階段。
在長壽時代,人們迎來多階段人生,學習策略會發生重大變革,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工作多年之后重新回歸學業生涯,或者會在學習的間隙繼續豐富自身的社會經歷,打磨職業技能。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老年人將會是新科技領域的移民,他們所掌握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科技進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因不能適應科技進步而產生的家庭和社會負擔。
終身學習也會讓人們獲得同時擁有多項技能的可能性,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斜杠人生。
本文標題:全國149市進入深度老齡化,未來如何安心養老?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7500.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