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國家衛健委在北京、江蘇、浙江等六個省(市)試點互聯網+護理服務,2020年末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但智慧護理和養老照護的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依然不足,新業態新模式推廣依然面臨著技術、制度與人才的三重制約,行業發展還不能滿足當前普惠養老的巨大社會需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陳曉紅帶來了她的提案。
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網約護理等智慧護理創新
一是要加快制定智慧護理產業的專項規劃,加強前瞻性和戰略性謀劃,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從事養老照護領域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特別是加快推進醫養康養結合的服務產品開發。
二是及時總結網約護理試點經驗,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養老照護領域的應用場景開發,為老年群體推出一批數字化、智慧化的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醫療護理、精神關愛的服務產品。
三是提前布局智慧化養老照護服務標準體系和監管體系建設,真正突出普惠、適用和均等化原則,系統梳理制約新業態發展的制度瓶頸。
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加快智慧養老照護服務體系落地
一是將智慧化養老照護服務所需要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將社區做為構建智慧化養老照護服務體系的基本單元。
二是建立優質、高效、整合型專業照護體系,促進居家照護、社區照護、機構照護相協調,支持社區對重點照護對象建立數字健康檔案,突出社區對養老照護服務的監管功能。
三是建議將網約護理等智慧養老照護功能嵌入到社區衛生和數字醫院建設,鼓勵社區專業團隊、企業以上門照護為核心開發智慧化服務產品,豐富相關產業鏈體系。
四是建立社區第三方評估機構,強化對智慧化養老照護服務供應方和從業人員的績效監管、履約控制和輿論引導。
以醫保和保險改革為抓手,促進智慧護理和養老照護的消費需求
一是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專項認證機制,將智慧護理新服務納入六醫統籌,加強對智慧養老的醫保支付支持。
二是將針對失智老人等特殊群體的照護服務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從而完善對上述特殊群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
三是優化康養醫聯體建設,實行醫保打包會費,通過績效考核分配資金,有效引導資源流向,促進護理人員向基層一線流動。
四是完善長期護理險制度,探索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配套政策,暢通醫療保險與長期護理險的銜接與分類支付機制。
五是借鑒中國香港醫療券制度,探索老年照護津貼補充醫療保險和長期照護保險的長效機制。
完善培養培訓體系,擴大高質量護理人才隊伍
一是加強專科護士培養和社會培訓認證體系建設,盡快將智慧護理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引入現有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老年學和老年護理學專業建設,暢通專科護士應用型高學歷直升通道。
二是探索建立注冊護士多點執業機制,探索社區高級執業護師試點,鼓勵高年資護師下沉社區一線,有步驟地開放高級執業護師處方權。
三是加快智慧照護平臺建設,加強高年資護理人員的高效共享與流動。
本文標題:陳曉紅委員:加快構建智慧化養老照護服務新體系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644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