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老年獨居不意味著孤立無援
時間:2022-10-01 11:54 來源: 作者:小通 人瀏覽
在日本著名社會學學者上野千鶴子的全新作品《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中,她通過對日本最新醫療、看護、護理等情況的全面調研,分享自己為晚年生活所做的準備。近日,它的中文版由譯林出版社推出。
上野千鶴子近些年來關注的是獨居老年人生活、日本養老制度等。她曾出版《獨居者的晚年》《男性獨居者的道路》和《獨居者的臨終》等著作。不同于書齋型學者,上野千鶴子始終從她最真實日常的切身感受出發,作為女性、作為老年人現身說法,發現并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因此,她稱自己的研究是為一己私利寫書,并坦言道:我沒有家人,基本上是一個人生活。現年72歲。未來也會繼續走著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被認定為需要看護的級別,然后一個人靜靜地死去。如果某天我的死亡被人發現,我不希望被人們認為是‘孤獨死’。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
老人可以選擇獨居,孤獨死并不可怕上野千鶴子認為,每個人都會是獨居者,因為和別人組建家庭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大家都一樣,都會變成獨居者。或早或晚,每個人都要回到獨自一人的狀態。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中,有一個關于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調查,這個調查發現晚年的時候,獨居者是最幸福的。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沒有子女的獨居老人生活滿意度最高,煩惱度低,覺得寂寞的比率低,覺得不安的比率也低。如果老人是主動選擇獨居的,那么他就不容易感覺到寂寞和不安。根據上野千鶴子的觀察,在日本,人們對老年獨居者的偏見已經消失了,獨居或與子女分居對老年人而言更好這一點,已經變成了社會常識。那么,獨居老年人是不是面臨更高的孤獨死風險呢?
其實,孤獨死的本質是人死后超過一定時間才被發現。老人之所以會孤獨死,之所以死了一段時間都沒人發現,是因為他們平時就過著孤立無援的生活。上野千鶴子認為,獨居不意味著孤立無援,很多有家人、甚至跟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去世的時候也不一定是有家人守在身邊的。上野千鶴子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獨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孤獨死。因為和男性獨居者不同,很多女性獨居者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況且,對于一個獨居老人而言,獨居原本就是常態,雖然可能也會有人來訪,但他們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在。所謂獨居就是獨自一人生活、獨自一人老去、獨自一人接受護理……然后有一天獨自一人去世。這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反而是那些對于孤獨死的恐怖渲染給人們造成了無謂的心理負擔。
老后去養老院還是去醫院?上野千鶴子的觀點是:這二者都不選。我們可以在熟悉的家中,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世界道別。
根據上野千鶴子的調查,從臨終關懷的成本來看,在醫院去世的成本最高,其次是養老院,而居家臨終的成本反而是最低的。醫院不是讓人死的地方,而應該是讓人痊愈的地方。不僅如此,沒有一個老人在醫院里是快樂的,因為醫院本來就不是一個讓人生活的地方。同樣,我們之所以能夠忍受醫院,是因為我們堅信自己遲早會出院。可是養老機構不同,一旦進去了,就要到死才能離開。
從全世界的趨勢來看,老年人的護理已經完全從機構護理轉向居家護理了。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對于很多日本老人來說之所以可以實現,正是因為護理保險制度的實行。通過護理保險二十年來的實踐積累,一線的經驗和技能都提高了,原本看上去遙不可及的獨居者居家養老,也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對我國養老模式也有借鑒意義日本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社會階段。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與上野千鶴子有一個關于這本書的對談,在對談中,上野千鶴子表示:養老問題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老齡化的東南亞,更是一個嚴峻的課題。日本比較早地著手應對,這對中國也許有借鑒作用,避免走彎路最好。
實際上,在老年人口占200萬、其中獨居老年人有30萬的上海,從2018年起就開始全面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是一種與日本護理保險制度非常接近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根據相關統計,長護險制度已為逾50萬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護理。2021年3月20日,《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修訂實施,首次設立了長期照護保障專章。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出版后,毛丹青說:這本書讓你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觀,很日常很真實。同時,上野千鶴子對醫療、看護、‘孤獨死’等方面的發現和洞見,也令人深思。淡豹則認為,這是一本相當激進的書。上野千鶴子給出了高度老齡化社會面對的問題,以及一種將‘護理去家庭化’與‘居家生活’相結合的暢想。
為呼應在家中這一理念,在中文版的裝幀上,設計師特意以一個宅字作為封面底圖。在日語中,宅就是家的意思,這是一個典型的家庭住宅,燈光、晾曬的衣物、院內綠植……細節之處,都是溫馨的居家生活的點滴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