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是夢想還是趨勢?
時間:2022-10-01 14:20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等咱老了,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起買或者租一套小別墅,‘抱團養老’吧!這樣的夢想,相信你和你的閨蜜們一定盤算過,但這種想法是否會如想象般那么美好?
近年來,我國各地相繼曝出抱團養老案例,但情況卻不太樂觀,有的不夠穩定,有的最終散伙。美好的事情為何會曲終人散?這其中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有解?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抱團養老案例不斷涌現
2017年5月,杭州市余杭區一個抱團養老的故事引發關注,在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農家小院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組成了新家庭,他們簽署了《結伴養老協議書》,像家人一樣一起生活,互助互愛。
三年多過去了,現在這個新家庭生活得怎樣?據媒體近日報道,小院的主人、已經81歲的朱榮林表示:疫情期間,我們暫停了‘抱團養老’,之后怎么辦我不知道呢……
在我國老齡化趨勢愈發突出的背景下,朱榮林老兩口用行動為社會提供了一個養老先行的樣本。這三年來,幾十家中外媒體相繼跑過來采訪報道,朱榮林甚至成為遠近聞名的人。而如今,曾經風風火火的抱團養老,已經來到了十字路口。
其實,即使沒有疫情,在這三年期間,朱榮林的新家庭也很不穩定,來來去去換了很多老人。據他介紹,退出的老人情況不一:有一對因為老婆得了重病,要回家看病;有一對中的一位,被原單位叫回去幫忙;有一個老太太,因別人欠她錢,討債去了;鐵粉老蔣夫婦,因為老蔣生了一場病,住了醫院,暫時不能回來;有個老太太去泰國玩一趟,打算在那邊養老了,她的同屋一個人支撐房費覺得有點吃力,退出了;還有的,因為家里需要照顧孫輩……
經過幾年的試驗,朱榮林認為抱團養老最大的好處是在經濟上攤低了費用,而且大家一起吃喝玩樂,很開心。但問題也有很多,生活上的相處是其中一個因素,相處得不愉快,就不斷有人退出。
朱榮林說,有些老人當然還想回來,疫情過后也有許多外地老人慕名前來詢問。如果有人報名,還會快快樂樂再搞幾年。朱榮林這樣盤算著。
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7%,已達到2.5億,我國正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近年來,除了原有的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外,一些新的養老方式不斷涌現,抱團養老就是其中之一,即相熟的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生活在一起,互相陪伴共度晚年生活。
15位老人在北京平谷租了兩棟別墅抱團養老;廣州7個閨蜜湊400萬同居養老;上海一退休醫生和老伙伴們眾籌買下一農村小院,一起生活;上海12位老友共同集資建老年公寓,打算60歲時抱團養老……此起彼伏的案例,讓我們開始思考抱團養老存在的理由和空間。
前景和問題并存
‘抱團養老’是好的,但必須配備一定的護理人員。
‘抱團養老’是個趨勢,前提是老人有固定經濟來源,有共同的價值認同。
跟朋友兩口子商量著,等老了,租個四合院‘抱團養老’。
多少夫妻生活都磨合不好,還指望所謂的閨蜜一起生活?
網友對于抱團養老眾說紛紜。
我比較好看這個模式。專注于社區養老的向融養老機構創始人張瀅對此表示。她分析說,老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會有不同的養老方式,五六十歲的城市老人,有退休金、有積蓄、有時間、身體也還健康,他們對于養老的需求是旅游、娛樂等滿足精神生活的項目或方式,這也就是一些旅居養老項目不斷出現的原因。但這些項目價格相對較高,不適合長期生活,所以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或租或買套房子,合得來的一些老年朋友一起生活,是個不錯的選擇。說的就是這種‘抱團養老’。據我了解,這種方式已經出現了三四年,在江浙上海一代較多。張瀅說。
對于抱團養老的概念,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莉莉這樣解釋:一些老年人基于主觀意愿,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幫扶,滿足彼此晚年生活需求的一種模式。
據悉,抱團養老在西方很多國家比較流行,而之所以我國近年來不斷出現這樣的案例,王莉莉分析,這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養老意愿更加多元,對于當下或未來的老年生活有更多的選擇和想法。可以看出,現在的老年人希望盡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社會網絡和社會交往,按照主觀意愿去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她認為,抱團養老反映的是社會發展中養老觀念的更新,對社會、政府、家庭、老年人自己都是有益的,解決了一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問題,應該給予鼓勵。
但如此完美的事物為何難以為繼?張瀅和王莉莉同時提到了兩個問題:醫療和規則。在朱榮林的案例中,因為要回家看病和因相處不愉快而離開的老人比例不在少數。
‘抱團養老’對老人的身體條件要求比較高。大家生活在一起的前提是自己能照顧自己。王莉莉說。張瀅也表示,如果老人過了65歲或者70歲,對醫療會逐步產生依賴,這樣的老人就不得不回到城市中居家養老,不適合‘抱團’了。
對于影響抱團的相處規則問題,王莉莉表示,老人們自發地一起生活是基于主觀意愿形成的契約,在現實生活中一旦發生磕磕絆絆或者意外傷害等問題,就會影響老人之間的感情或者感受,可能引發矛盾,美好的事情自然就會變得不美好了。
需要第三方有針對性的支持
盡管目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張瀅對此依然看好,她認為,養老模式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有需求導向的,站在市場需求的角度分析,‘抱團養老’這種模式是可持續的、有發展前景的。從目前情況看,需要第三方機構的介入。
張瀅分析,未來很可能出現的趨勢是:一部分老人繼續自發組織抱團養老,更多的老人看到這種方式的益處后,相繼模仿,市場上出現大量需求。之后,第三方養老機構行動起來,幫老人找地方,這個地方不但風景秀麗,而且離醫療資源較近;幫老人篩選志同道合的同伴;幫老人制定入住和相處的規章制度,盡組織管理之責。這就是‘抱團養老’目前需要的在資源上進行整合和調配,幫助老人解決后顧之憂,但并不干涉他們的生活。
據張瀅了解,目前行業內已經有人在調研這些事,首先啟動調研的是選址選房。
王莉莉認為,我國城鄉差異較大,地區文化和習慣也不同。對于抱團養老是否可以推廣,她建議,政府和相關企業應該關注和追蹤這種模式,根據所在地老年人的需求,或者根據目前老年人在抱團養老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一些服務和支持,讓這種模式更完善、更持續。項目完善后,就可以把成功的案例拿到其他相似的地方復制并推廣。
現在我們可見的情況是,老人有需求,但操作上出現了問題,如果這時沒有及時得到解決,會傷害這些愿意嘗試的老年人的體驗感,對于模式的推廣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王莉莉說。
王莉莉同時表示,養老模式不是單一存在的,是互相融合的,老年人自發抱團養老的同時,也需要社會和家庭等其他資源的支持,比如市場上比較成熟的上門服務、老年餐桌、各類養老服務以及一些文化娛樂服務等,都可以為抱團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支持。另外,這些老人的子女也要給予父母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抱團養老’為應對老齡化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政府、社會和企業有必要在服務和政策上為他們提供更多鼓勵和支持。王莉莉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