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式養老漸成風尚,理想的去處有哪些?
時間:2022-10-01 14:10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候鳥式養老漸成風尚,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那么,理想的去處有哪些?
夏天可去昆明、貴陽、青島避暑,冬天可去廣州、海口、廈門避寒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羅守貴教授團隊基于對養老行業的研究,給出參考答案。前三座城市正是根據羅守貴團隊昨天公布的2021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中排在榜單前三名的城市,而后三座城市則是去年底公布的候鳥式養老冬季適宜棲息地的前三名。
中國南北兩端距離4000公里,縱跨50個緯度、三個氣候帶,加上數量眾多的高原和山地,垂直氣候差異十分明顯。即使是炎熱的夏季,也能在傳統的避暑勝地之外,找到眾多消費合理、生活方便的清涼避暑地。羅守貴關注候鳥式養老現象已久,今年是他們團隊第三年發布候鳥式養老適宜棲息地榜單。
調查顯示,昆明、貴陽、青島、西寧、大連、哈爾濱、威海、銀川、長春、廬山為排名前10的夏季候鳥式養老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進入榜單的75座城市中,云南的昆明、大理、玉溪、麗江、臨滄和貴州的黔西南州(興義)在冬季候鳥養老城市榜單中也同樣上榜。
解讀這份榜單時,羅守貴直言:老齡化社會在給我們帶來新產業發展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城市治理和產業發展帶來挑戰。
75座入選城市,7月份日均氣溫基本不超過30℃
在炎熱的夏季,許多臨海城市、較高緯度或較高海拔的城市成為候鳥式養老的主流選項。
羅守貴介紹,不少老人通常在這些城市度過七、八兩個月,還有人從六月中旬開始入住,直到九月中旬。
過去,承德、昆明、貴陽、青島、煙臺、哈爾濱、大連等是夏季候鳥式養老的主要目標城市,而現在,逐漸熱門起來的夏季候鳥式養老城市已不僅僅局限于這些熱門避暑地。
此次羅守貴團隊選取的75座城市,在最熱的七月份大多數日平均最高氣溫不超過30℃,主要在云南、貴州、青海、江西、寧夏、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西藏、四川、湖北、新疆等十六個省區。
夏季候鳥式養老候選城市主要來自緯度較高地區,北緯40度以北的大多數地區,夏季氣溫雖然不低,但是太陽輻射不那么強。這些城市主要在東北地區,此外還包括少量西北地區的城市,如新疆的伊犁、阿勒泰等;其次是海拔相對較高地區,多集中于云貴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中部和東部。同時,東部和中部地區因特殊的地形地貌、或沿海洋流條件形成的夏季低溫島。
旅居式養老,正在形成一個巨大市場
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億,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占13.50%。有機構研究預計,到2050年時,我國將有接近5億老年人。
隨著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仍然有10到20年的活力期,而旅游正是老人退休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羅守貴說,如此龐大的老齡化群體,為旅居式養老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事實上,在不少地區,候鳥式養老已被當作一個重要產業。今年2月,羅守貴又一次前往海南、廣西等地考察,有不少新發現。比如,在廣西防城港,這個只有20萬人的小城,每年十一以后就陸續有七八萬來自北方的老年人像候鳥一樣從北回歸線以北飛入了小城的賓館、民宿,或入住到自己早已租住的居民小區里。在海南,單從酒店數據來看,冬季有20%左右的住客是老年人。更不用說,有不少老年人出于養老考慮,已在當地置入房產,或入住老年公寓。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冬季還是夏季,候鳥式養老并非有錢人才能夠承擔。羅守貴算了一筆賬:以昆明的中檔養老公寓為例,如果租一間兩室一廳的房子,四個月的房租大約8千元;老兩口無論從哪里到昆明,交通費兩三千元足夠;再加上其他開銷,總計花費在兩萬多元。
應該說,這是大多數健康的退休老人都能夠承擔得起的開支。羅守貴說。目前,在廣西、海南等部分地區,已有不少針對老年人的房地產項目推出。
人口潮汐式涌入,給城市治理帶來新挑戰
在不少候鳥式養老城市進行考察時,我們也發現,這一養老方式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羅守貴團隊每年都會根據調查數據為老人提供候鳥式養老手冊,同時也希望給候鳥式棲息地相關城市和各類養老機構提供參考。
候鳥式養老又被稱為潮汐式養老,簡言之,漲潮時城市很熱鬧,一下子新增的老年人口,給醫療、社會治安管理等都會帶來問題;而落潮時,則又會空出許多設施和房屋。以海南為例。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有將近200萬候鳥人口涌入,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并且在候鳥離開后,設施和房屋如何更好地加以利用,這些都是現實的挑戰。
羅守貴稱,包括夏季和冬季的候鳥式養老,每個棲息地的情況都不同,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來給所有的榜單城市作參考。
調查顯示,夏季養老往往為期一兩個月,有明顯的旅游指向,且活力老人居多。事實也表明,此次上榜的這些夏季候鳥式養老城市大多數是自然、人文景觀更豐富的城市。相比之下,冬季養老更多是出于生活方面的考量。調查發現,冬季候鳥式養老的老人往往一住就是四到六個月,顯然,這對于養老社區的配套服務設施和醫療條件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羅守貴認為,這些既需要研究機構進一步調查、支招,也需要當地城市去研究、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