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特困老人養老無憂
時間:2022-10-01 14:09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走進湖南永州雙牌縣居家養老服務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全縣三家中心敬老院、一家福利中心的實時監控畫面一目了然。市民通過手機端登錄當地智慧養老管理平臺,輕點屏幕,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急救、家政服務等70多項訂單式養老服務。
養老更加信息化、便民化背后,得益于永州深入推進養老服務聯合體改革的創新探索和舉措。該市640多萬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113萬多,約占總人口的17%,其中特困老人有3.7萬多人。
養老是最大的民生之一。永州市委書記嚴華說,雖然永州是一個貧困人口較多而財力單薄的地區,但做好養老服務尤其是特困群體的養老保障,也要不遺余力不留空白。近年來,永州通過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整合優勢資源,增強市場供給,不斷提升對失能、半失能等特困老人養老的兜底保障能力,更好地滿足他們集中供養需求,把老有所養真正落到實處。
改制重建農村特困老人兜底有保障
改制重建后的麻江中心敬老院比以前設施更加齊全,環境更優。人民網劉賓攝正值盛夏,永州市雙牌縣麻江中心敬老院里,年逾八十的陳桂香在樹下乘涼。該敬老院建于2008年,陳桂香是麻江鎮橫江源村的特困老人,無親屬贍養,左手殘疾,患有老年癡呆,已在這里住了6年多。
橫江源村村支書羅懷軍說,陳桂香原先所在的石珠漯組,交通不便。2013年前后,村民全體搬遷,只留下陳桂香一個人住在原處。村里及時把她接出來,住進了一所閑置小學,一日三餐得靠村干部和熱心村民送飯。雖然基本生活解決了,但是老人精神狀態不好,常常獨自跑出去,帶來的安全問題,一度讓村里十分犯愁。
2014年6月,麻江中心敬老院重建竣工。幾個月后,在村委會的幫助下,陳桂香搬了進去。在這里,她的日常生活有人護理,此前存在的安全問題,也迎刃而解。
目前,麻江中心敬老院收住了來自7個鄉鎮的45名特困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36人,生活自理老人9人。
過去,該敬老院的收住能力,遠達不到現在的水平。
最多時僅有14人,且全是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麻江鎮民政助理唐吉清坦言,重建改制前,像陳桂香這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院里根本沒有條件收。
雙牌縣位于永州南部,是典型的山區縣,總人口20.24萬人,有老年人3.2萬多,占總人口的15.6%。當地農村敬老院條件簡陋、收住能力低曾是普遍現象,導致特困老人養老兜底保障不足。
敬老院由各個鄉鎮自行管理,院長由鄉鎮公職人員兼任,管理體制僵化,工作積極性不高,醫療保障不足,上級撥付的經費也很難做到專款專用,缺錢又缺人。雙牌縣民政局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廖道主講出了問題背后的原因。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雙牌縣斥資2000余萬元,把原先9家位置偏遠、條件簡陋的鄉鎮敬老院撤銷合并,重建了麻江中心敬老院、五里牌中心敬老院、江村中心敬老院三所區域性標準化敬老院。需要集中供養的特困老人,由縣民政局進行統籌安排,打破敬老院養老服務的地域界限。
如今,三家敬老院共設有450余張床位,輻射全縣11個鄉鎮。
院里現在有80多張床位,實現了分區服務、分級護理,坐式馬桶、洗浴床、監控系統等各類軟硬件設施一應俱全。還和鎮上衛生院簽訂了合作協議,開車過去不到5分鐘。67歲的呂春波在麻江中心敬老院當了4年護理員,合并重建帶來的變化,他有切身感受。
雙牌縣還把敬老院的管理主體由鄉鎮政府改為縣民政局。三家中心敬老院均進行了法人登記,實行獨立核算,財務公開,從院長到護理員全部公開招聘,人員工資納入縣財政預算。集中供養人員的費用,則直接打入敬老院獨立賬戶,破解過去??畈粚S玫膩y象。
經過改制重建,雙牌縣敬老院逐步實現縣域一體化、資源最優化、管理信息化、效應最大化。全縣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養率、敬老院床位入住率,從過去不足20%,分別提高到了58%、80%。
多元參與養老機構有效供給穩步提升
永州市雙牌縣社會福利中心實行公建民營的管理模式。人民網劉賓攝配置了500張養老床位和200張醫療床位;生活區、健身休閑區、服務區等區域分明;各類功能用房、服務設施配置齊全;安裝有視頻監控、煙感報警等安全系統……
寧遠縣社會福利中心是永州市首家醫養結合一體化的專業養老機構,目前,200多名入住老人中,以特困老人、孤寡優撫對象、自費托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
該中心實行公建民營模式,由寧遠縣民政局建設開辦,引進湖南常青樹大健康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它還與全縣15家敬老院,以及各村的村級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共同構成養老聯合體。該縣各個鄉鎮敬老院和衛生院均簽訂了醫護協議,村衛生室與留守老人也進行1+1簽約。依托縣福利中心建設的信息化平臺和遠程監控系統,能夠實現對全縣所有敬老院進行智慧管理,隨時了解入住老人的安全情況。
同樣實行公建民營模式的雙牌縣社會福利中心,委托湖南康樂年華有限公司進行管理,入住的98名老人中,有90名老人是失能、半失能或者失智老人。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但監管不會松開。雙牌縣民政局副局長唐春朝說,縣政府與企業簽訂委托經營合同,對企業經營資格、履行政府兜底責任、規避經營風險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
通過引進康樂年華、常青樹、萬眾和等省內養老服務機構,永州市長期閑置的6個縣區社會福利中心,都以公建民營的模式,成功投入運營,填補了當地公辦社會化養老領域的空白。
一個縣市區分別引進一家省內外品牌養老機構,負責運營當地的兩個中心,福利中心和養老服務信息中心,進一步帶動N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鄉鎮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基層養老機構,這是永州經過探索和試點,推行的養老服務聯合體模式。
過去,永州養老服務機構存在主體單一、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突出問題,導致有效供給不足。
以日間照料中心為例,為了給分散供養的特困老人提供便利,當地相繼建成了58家日間照料中心。可是由于管理運營模式不對路,這些日間照料中心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養老保障作用,基本上都成了自理老人的文體活動中心,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需求,在居家和社區得不到響應。
一方面,老年人群的養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居家養老機構面臨著盈利難、生存難的困境,需求與服務嚴重‘脫鉤’。當地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不僅如此,養老機構在公辦與民辦、城市和鄉村等方面也有重重壁壘。
借助養聯體模式下的1+2+N養老服務網絡,能夠有效推動各養老機構之間資源融合、互聯互動、無縫對接。
‘1+2+N’是一個有機聯動的整體,引入的1家品牌養老機構,是養老服務體系的龍頭,‘2個中心’是開展養老服務的平臺和載體,‘N’個基層養老機構,則是養老服務的路徑和資源。永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各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社區)衛生室也都被納入了養聯體服務醫療保障單位。
養聯體模式下,養老服務事業從政府主辦逐步向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轉變,市場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去年,永州新增養老服務市場主體56家。目前,全市共有128所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其中區域性中心敬老院20多所。依托統一的四級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各養老機構在滿足政府兜底老人養老需求的基礎上,還及時把剩余床位資源向社會開放。
據永州市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當地對有集中供養意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實現了應養盡養,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委托照護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