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0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標志著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有效統籌整合社區養老資源?如何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就上述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陳建奇。
民生周刊:人口老齡化會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造成怎樣的影響?如何有效應對?
陳建奇:我國將成為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從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齡化,過渡到超14%的深度老齡化,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用了40年以上時間,我國僅用了20年左右。
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意味著能夠投入生產的勞動力減少,另一方面意味著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增大。這導致支撐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消失,對宏觀經濟產生下行壓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設政府或社會不會對老齡化問題做出積極應對。現實中,移民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已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齡化最終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什么影響,需要客觀分析、科學評估。
有觀點認為,中國40多年的快速發展,依靠的是人口紅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齡化確實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但回顧歷史,我國40多年的快速發展,固然有勞動力豐富的因素,但僅靠人口紅利是不夠的。另一個因素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改革開放政策,是制度紅利和政策紅利。這個紅利仍在持續釋放,未來可以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從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要素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來對沖老齡化帶來的影響。
從資本要素看,中國的國內和國際資本都較為充足。我們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以上水平,儲蓄全球第一。國內資產及百姓的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可以為我們未來增加資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從全球來講,我國有大量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推進,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資本進入中國市場。
從土地要素看,如果說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撐經濟增長,那么未來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農村土地改革。
我國正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大力發展現代化城市群,通過進一步優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換和調整有助于保障經濟增長需求。
從技術要素看,新技術正不斷催生新動力。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術都取得較快進展。有些技術(如5G),我們已領先世界,我國還具備重要的數據優勢,互聯網發達,網民最多,數據資源最為豐富。數據作為一種要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這個因素,值得高度關注、深入探討,這為整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撐。
從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可以得出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推動上述要素提質增效,必將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從而有效對沖宏觀經濟下行壓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是在持續不斷釋放這種紅利。雖然目前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但我們始終堅持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因此,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無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經濟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外,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產生消極作用的同時,還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我國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老齡人口,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這個市場為我國養老產業提供了重要發展空間,特別是為落實雙循環戰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里最重要的環節是國內市場的培育,通過大力發展養老產業有助于推動國內投資增長,有助于實現擴大內需從而擴大國內市場的目標。
同時,老年人口多了,相應消費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國老年人年輕時有儲蓄的習慣。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退休后老齡人口將釋放更多消費潛力。如果能不斷發展老年消費市場,為老年人創造良好消費環境,改善消費體驗,就能有效激活這個規模巨大的內需,從而有力地拉動經濟發展。
民生周刊:目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陳建奇:主要問題是,一方面,養老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國際化不夠;另一方面,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養老產業規模化不夠。一個產業要發展,首先要有規模,規模化水平是檢驗養老產業是否充分的重要標準。目前,我國養老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些地方已經有比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續、能否推廣都存在很大疑問。
第二,標準化不夠。養老服務有個性化需求,但更多還是共性需求,要解決的問題比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醫、護等,但不少養老機構往往強調特色,不同城市、區縣、街道,不同鎮,不同村,養老服務各有特色,導致現有經驗難以推廣,無法形成標準化。
第三,國際化不足。日本和北歐國家老齡化較早,養老產業歷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經驗,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學習、借鑒。對于成功的國際養老業巨頭的管理經驗,可以引入國內,盡快培育出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水平的養老產業。
針對養老事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同樣適用于養老事業。
不平衡,一是區域不平衡。一些經濟發展好、財政相對充裕的地方,養老做得就好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養老事業往往比較落后,養老服務水平比較低。二是社區之間不平衡。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或者同一個區的不同社區,養老服務水平(飲食、醫療等)都有很大差異。三是群體之間不平衡。因個人理念和愛好因素等導致對養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還是周邊基本養老服務水平差異對其產生影響。產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異,但主要還是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的。
養老事業發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著手解決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供給不足問題。目前,許多地方的養老服務體系,為了有而建,而不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導致養老服務能力不足。同時,有些地方存在養老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結果就是錯位、缺位并存。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間的協調不夠;二是資金保障不到位。養老體系特別是養老產業發展,金融是關鍵因素,政府應該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金融和財政資金支持。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體系,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夠真正用于老齡事業。
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區,各類養老資源相對分散,應如何有效整合這些社區資源,更好地為老人提供醫療、就餐、陪伴等服務?
陳建奇:資源整合是一個管理問題。解決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問題,需要從三方面著手,即組建專門管理機構、培養專門管理人才、創新資源管理機制。
一是建議組建老齡服務局。中國未來會有約5億老年人,占總人口30%左右,應對老齡化問題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形勢下,可以考慮組建專門管理機構,更好地統籌相關資源。
二是加快培養專業管理人才。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大量專門人才,既包括服務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
三是推進資源管理創新。養老服務對人力資源需求量極大,僅靠專門人員難以完全滿足,需要通過管理機制創新來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這項事業。比如,北京推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互助模式,通過提供養老志愿服務時間積攢獲得時間幣,時間幣可用于兌換相關養老服務,可本人滿60歲后兌換使用,也可轉贈直系親屬。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管理創新嘗試。
民生周刊:《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在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陳建奇: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推動養老產業的做大做強。
一是數字化。養老屬于服務業,需要大量勞動力,為避免與其他產業爭奪有限的勞動力資源,應努力提高數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智能機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現在必須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過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信息技術來構建智慧健康養老體系。
二是標準化。以醫、護、食、住、養等基本需求為重點,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內,分門別類梳理,制定統一的服務內容和標準,在實踐中補充完善和逐步推廣,標準化也有助于規模化推進,個性化服務作為補充。
三是規模化。大量老齡人口需要依托規模化的養老服務體系,規模化有助于節約成本、提升效率,但規模化的實現最終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可以考慮在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中通過數字人民幣提供金融支持,數字人民幣可以跟蹤貨幣的來龍去脈,有助于監督相關資本是否全部服務養老事業。
四是社區化。社區化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環節,不管是居家還是社區養老,未來95%左右的養老服務需要與社區有關,養老資源特別是醫療資源也必須下沉到社區。
五是國際化。養老產業發展也要對外開放,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鑒北歐、日本等國家先進經驗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考慮引進跨國養老企業投資,促使我國養老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鼓勵出臺專門政策,推動我國養老產業做大做強,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本文標題:應對老齡化要解決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626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