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提高全社會保障水平,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內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養老服務,近年來出臺一系列政策,著眼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但實際中,養老服務業發展仍存在用地、融資、從業人員待遇等諸多制約因素,應完善相關法律,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能夠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以提高老年人及其子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國人大代表張淑芬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養老產業面臨的問題,首先老齡化程度加劇,市場需求巨大。我國老年人口每年都在持續增加,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其次養老服務基礎設施供應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5.5萬個,注冊登記的養老服務機構達2.9萬個。隨著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增加,每個老人擁有的床位數整體趨于上升,但增長速度逐漸下滑,遠不能匹配老齡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的速度。
再次傳統觀念對養老服務業的認識形成誤區。一是有關老年產業的性質究竟是盈利還是福利,仍是個長期爭論的話題;二是社會對民營經濟的認識不足,害怕民營企業進入養老產業領域會損害老年人的利益;三是老年人的傳統觀念影響養老產業市場的形成。老年人重積累、怕花錢,重子女、輕自身的傳統觀念很難在短期內改變,直接影響養老產業的增長。
從次養老服務業發展存在一定的體制性障礙。養老服務業的性質徘徊在事業和產業之間,非競爭性行業和競爭性行業區分不明確,缺乏政府介入還是市場介入的邊界劃分;在養老服務行業,民營資本在融資服務、財政支持、土地使用、醫保定點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辦機構的優惠政策,無法平等參與競爭;政府職能部門在養老產業的管理上處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局面,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職權的交叉,缺乏相互協調,政策制定和執行效率較低。
最后養老服務業人才缺口巨大,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據統計,全國需要1000萬養老產業人才,但目前僅有22萬人從業人員,其中具有養老護理資格的只有2萬人。
在此背景下,張淑芬提出了數條建議,首先,他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牽頭加快養老產業立法。從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以及養老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推進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養老服務業打造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張淑芬提出的第二條建議加大對民營醫護型養老機構投入的扶持力度。以此鼓勵更多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的渠道、領域,這樣不僅能夠彌補家庭養老服務和政府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的短板,而且對激活社會養老服務市場,提升社會養老服務品質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張淑芬提出的第三條建議完善投資養老項目配套支持政策。一是優先將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善土地支持政策,落實養老用地供給;二是在建設規劃標準上,針對養老需求差異,綜合考慮交通、醫療、生活便捷等因素,研究出臺適合民營養老產業發展的建設規劃標準規范,大力推進農村和社區居家養老產業結構;三是在稅收減免上,研究出臺相應政策予以適度減免。
張淑芬提出的第四條建議縮小城鄉養老差別。城市養老院與城鎮養老院在床位費補貼上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也影響了城鎮鄉村養老事業的順利發展。即使有地區差異因素,國家也應在政策范圍內應最大程度地縮小城鄉差距,以更好地保障并推進城鎮鄉村養老事業的均衡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張淑芬還建議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給予高校更多招生和補助政策,如放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計劃和招生地區限制、與扶貧扶智相結合,鼓勵貧困地區相關人員報考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減免相關專業學生的學費,給予養老服務崗位從業人員相應補貼等,統籌解決醫養專業人才匱乏問題;加強對生活和醫療結合型護理人員的培訓和政策支持,對家政等生活護理人員通過資格認證培訓、考試等提升醫療實用護理技能;建立養老志愿服務互換平臺,依托平臺成立志愿者服務培訓機構;鼓勵大型養老機構發展綜合型專業護理人才培訓業務,探索建立養老行業院長、管理人員、護理人員的人才儲備庫,制定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長效激勵和補貼制度。
本文標題:全國人大代表張淑芬:建議推進養老產業均衡健康發展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37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