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已成為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傳統養老機制面臨挑戰,社會化養老大勢所趨。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如何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金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建議借鑒基礎設施不動產信托基金(基礎設施REITs)試點的經驗,大力發展養老信托基金,更好地匯聚社會資金進入養老產業,也為全社會推進更大程度的商業化養老第三支柱建設提供更合適的底層金融工具。
談及信托在養老產業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金李認為,服務信托是未來信托行業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其中養老領域是重要突破口,信托機構可在該類業務上降低投資門檻,更好地惠及普羅大眾。
我認為從整個金融產品的豐富化以及金融監管制度的長期改革方向來說,金融不應該只服務于高收入人群,哪怕是信托。金李說,針對中等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的養老產業,是一個沒有被充分滿足的巨大市場。
《21世紀》: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正在推進,你怎么看待這項創新試點?
金李: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一些優點很明確,比如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這些特點使其逐漸被消費者理解和接受。保險公司也初步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在服務一些新產業、新業態的從業人員,包括靈活就業人員方面,開始積累經驗。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對于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來說都是利好。
一方面,更加有效地提高消費者對于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認知程度,進一步引導和培育他們的養老金融消費觀念。
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推動試點的保險公司,深入地探索并積累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經驗,促進和規范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發展。
此外,金融在支持中國應對老齡化方面,商業化的養老保險只是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我觀察到,目前養老產業特別是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的養老機構供給嚴重不足。大量市場化機構處于微利狀態,投資周期長,社會資本興趣較低。
現在大量老人以及未雨綢繆的中年人也有養老投資方面的需求,但目前金融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滿足這方面的需求,我們特別缺乏合適的長久期、低交易頻率、低風險、有一定最低回報,最好能兼顧養老和投資需求的金融產品。
今年我在一份提案中也提到,養老產業發展亟需得到規范和政策傾斜支持,促進更多社會資金有序進入相關產業,包括養老地產、醫療、康養、長期護理、生物科技,以及推動節約勞力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術。
同時,建議借鑒基礎設施不動產信托基金(基礎設施REITs)試點的經驗,大力發展養老信托基金,更好地匯聚社會資金進入養老產業,也為全社會推進更大程度的商業化養老第三支柱建設提供更合適的底層金融工具。
建議國家通過稅收和各種優惠政策,比如優先供地、綠色通道立項、政府擔保機制等,降低制度性成本,提升社會資金的收益率,鼓勵更多社會資金進入,從資金端到資產端,充分激活老年經濟。
我認為,針對中等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的養老產業,是一個沒有被充分滿足的巨大市場。
《21世紀》:能否具體談談發展養老信托基金的優勢?
金李:我認為有四方面的優勢。
一是可規范資金的使用,降低養老產業投資亂象,從而提升大眾對社會資本的信任感;二是便于通過更有針對性的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從而鼓勵更多低成本、長久期的社會資金進入養老行業,來補充國家投資的不足,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三是提供了更多標準化可交易的金融資產,尤其是資管新規以后,標準化、凈值型的產品更方便監管,也更方便各類長周期的投資者長期持有,比如公募基金、社?;鸬龋嗟耐顿Y資金進入將帶來資金成本下降和風險分散;四是為全社會大規模的商業化養老提供更加豐富的底層資產配置種類,而這些投資收益和未來的資金用途都和養老產業的供需平衡相關,天然具有一定的對沖屬性。
此外,這塊投資更加符合國家現在的政策,打造商業化養老第三支柱,也是未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21世紀》:你認為養老信托基金該如何監管?
金李:養老信托基金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基金金融產品,從金融產品的角度來說,設立和試點應該主要由證監會負責,就像前期的基礎設施REITs。
我這個提案還有三位聯名提案委員,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副主席屠光紹。我認為這些政策也是符合證監會精神的。
當然,具體到參與的金融機構,大多數由銀保監會進行監管。
《21世紀》:你的提案中提到,要建議推動建立完善老年金融服務委托制度和重大合同復查制度,能否詳細談一下?
金李:我國現在已經有中度的老齡化問題了。需要金融機構進行適老化改造,這是中國金融機構相對比較薄弱的環節,也是這次我在一個提案中特別強調和提出來的:金融助力應對老齡化。
首先,國家需要加快建章立制,增加惠老金融教育,更好地抵御金融欺詐,樹立成熟的風險意識,適度承擔風險,建立長期投資的理念。
其次,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老年客戶的意識和能力。根據老年金融的特點,即周期長、風險承受力低、希望一定最低回報,同時,因為壽命不確定性所以需要兼顧保險和投資需求等,需要更精細和有針對性地設計金融產品。打造符合老人特點,符合市場規律的中低風險、回報穩健、期限較久、能享受充分稅收優惠的金融產品。
最后,針對部分老年人智力退化以及身后智力殘障子女投資決策能力缺失等問題,可借鑒日本和歐美經驗,推動建立完善老年金融服務委托制度和重大合同復查制度,利用好信托機制,為這部分人群打造更加穩妥的長期金融解決方案。
《21世紀》:隨著老年人口素質不斷提高,養老金融產品、養老產業會有哪些變化?
金李:目前現實情況是,即便我們老年人的平均教育水平在快速提升,但是現在金融機構服務老年人時,大部分老年人仍需要工作人員一步步教他操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做好輔導工作。
我們針對老年人的金融教育任重道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很多的老年大學開設投資理財相關的課程。政府與金融機構共同合作推出普惠型金融教育、投資者教育,更好地將惠老金融服務傳導至老年人群體。
《21世紀》:你認為信托在養老領域還有哪些突破點?養老信托有資產隔離優勢,此前為何發展不起來?
金李:信托公司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需要更好地認清自身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角色。對此,需要繼續把握信托業去通道的整體要求,踐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將信托資金投入國家支持行業方向,如養老、雙碳、新基建及高端制造業等。
特別是養老產業,是信托業接下來突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但是,我前期跟各家信托公司交流的過程中,大家也提出一些困惑:比如,過去傳統的信托是服務于高收入人群,堅持私募定位,有百萬投資門檻。那么,我們未來怎樣開發更多的普惠型信托產品,更好地服務普羅大眾的長期養老需求呢?
這方面既需要金融機構的不斷創新,也需要在監管制度上給予一定的突破。
養老信托基金,其實就是一種普惠型金融工具,我們希望通過這類金融工具的設計,在打造商業化養老第三支柱過程中,使得普羅大眾可以借助信托這種投資形式,獲得更大的實際好處。
這也是近年來監管部門力推的服務信托。服務信托是未來中國信托行業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信托機構可以在該類業務上降低投資門檻,更好地惠及普羅大眾。
我認為,從整個金融產品的豐富化以及金融監管制度的長期改革方向來說,金融不應該只服務于高收入人群,哪怕是信托。
《21世紀》:對于處于財富積累期的90后,你有什么資產配置建議?這一群體應該如何提前為自己的養老做規劃?
金李:財富管理其實是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可以利用時間的力量,利用復利的力量,通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把一筆很小的錢變成巨大的財富。
我近年在很多場合都提過,65歲以上老年群體的物質需求,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撐,但是65歲才去做的話就已經晚了,應該是在年輕的時候就要開始做人生規劃。一定要盡早把資產拿出來做一個長期的規劃,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經常會講標準普爾的四象限圖,就是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塊。
一是將整個收入的10%用作短期的流動性需求,保證3-6個月的生活費。
二是將20%的錢用作構建社會安全網,比如購買意外保險、傷害保險、重疾保險等。我們國家相對來說社會保險制度比較發達,部分保險已由單位、政府買單,用不到20%那么多,但這筆錢要留足。
三是40%是長期的、保本的錢,這部分資金以安全為首要目標,即使投資也應該放在保本增值、抵御通脹的項目上,收益不要求很高,但卻能帶來長期、持續的穩定收益,用來應對灰犀牛事件,比如說養老、子女教育、慈善捐贈等。
四是剩下30%的錢叫做可以生錢的錢,可以放手一博,抓住實現財務自由的機會,可投資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
這樣的比例配置因人而異,對于年輕人而言,前三塊基本上能把他的全部收入占滿。但我還是要建議那些有機遇的人,盡快開展這個四象限配置,因為長期來看,可以解決除了物質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配置越早就越能獲得長期回報。
本文標題:全國政協委員金李:金融不應只服務于高收入人群,建議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信托基金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36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