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1日訊(記者史強 通訊員駱曉迪)從開數控機床變身養老護理員,在1992年出生的陳林看來,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陳林在為老人修腳。通訊員駱曉迪 攝
陳林是湖北大冶人,18歲時孤身去深圳打工,在電子廠開了5年數控機床。雖然當時這個行業收入不菲,但長期遠離家人,年輕的陳林一直想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工作。
有了想法后,他利用假期對武漢的相關產業進行了考察,發現想從事老本行難度不小,但如果改行又不知道做什么好。
我是被媽媽引入行的。陳林說。媽媽羅三玉以前曾做過生意,從2008年開始,一直在北京一家高端養老機構做養老護理員。平時媽媽也會經常給他灌輸一些養老理念,但他理解中,還一直以為媽媽是在傳統養老院工作。
2016年春節,陳林去北京和家人一起團聚過春節,并借機考察了一下媽媽的工作環境,養老機構的現代化環境和人員的高素質讓他非常震撼。他覺得,這正是自己今后想從事的行業。
經過努力,他應聘成了養老護理員。從小跟奶奶一起長大,他也喜歡親近、照顧老人,同時他還有自己的想法——既然要在這一行發展,就要從最基礎做起。
2017年底,公司在武漢開設分公司,陳林回到了武漢。2021年3月,他正式入職泰康之家·楚園。
陳林現在的職務是記憶照護區護理組長,主要負責18位失智老人的照護。他的小團隊有15人,其中29歲以下的有10人,30—49歲的有4人,50—55歲的1人。
照護失智老人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也很有挑戰性。很多失智老人都會出現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異常舉動,比如忘記吃飯、穿衣、洗澡,甚至忘記大小便都非常常見。陳林說,這就需要照護人員耐心細致做工作,細到什么程度呢?我們需要詳細了解這些老人的過往,從中找尋原因。
一位67歲的阿姨此前每天都不好好吃飯,給她喂飯被拒絕,她說,不是我的,我不吃。經過了解,陳林發現,這位阿姨以前上班時經常都是獨自吃飯,已經形成了習慣。
找到了原因,怎么解決?陳林等人試過很多辦法給老人喂飯,經過觀察發現,老人對自己幾個親人的名字特別敏感,只要一提到,老人的情緒就會迅速平復。發現這個規律后,陳林和同事們就在喂飯時重復念起這些名字,喂一口飯,念一個名字,解決了老人的吃飯難問題。
此外,照護失智老人還有很大風險,這些老人的自控能力差,有時會發生意外情況,有時會因此被家屬不理解,有些家屬覺得自己花了錢,老人就不允許出現意外。還有的家屬對我們有些許擔憂,覺得子女都做不到的事,非親非故的工作人員怎么可能做得好?陳林無奈地說,我們一方面將工作做得更細、更專業,同時會經常拍一些老人的小視頻給家屬,保持日常有效溝通,效果還不錯。
10分鐘的時間,除了工作,只有1分鐘用來陪我。妻子譚文睿聊起丈夫既生氣也心疼。兩人結識于上一家養老機構,現在也是同事,譚文睿的工作是一名護士。
在譚文睿印象中,陳林非常忙,結婚當天還從早到晚不停有工作電話打過來。現在凌晨兩三點接電話處理突發情況也經常有,這也讓她很無奈,他對老人非常好,一眼看去就知道是發自內心的那種。
他非常適合這個崗位,而且是個工作狂。同事周然是記憶照護區前組長,跟他共事4年,在兩家養老機構都一起工作過。在周然眼里,陳林為人細致冷靜,善于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突發情況。平時下班后,陳林會主動找老人做各種調查和服務,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是經常的事。
作為90后,陳林非常看好養老這個產業,年輕人投身其中前景光明,年輕人的可塑性很強,能適應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同時,年輕人自帶的朝氣和活力可以感染老人。
這是一項值得一輩子從事的工作。陳林說,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他還利用自己的經驗培訓更多年輕人成為優秀的養老護理員,更長遠的夢想,我希望能自己開一家養老院。這個夢想他提過很多次了。譚文睿說,自己會全力支持他實現夢想。
本文標題:從開數控機床變身養老護理員,他說:這是一項值得一輩子從事的工作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05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