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發布。
還沒來得及把這個意見弄明白,樓市撲街的言論就在網絡上策馬狂奔:有人說利空樓市,有人說樓市最大的對手來了,還有人將個人養老金定義為樓市克星。看這些言論,感覺樓市的希望和光亮,就要被個人養老金一把梭哈了。
眼下的樓市固然是一只落架的鳳凰,但也不至于當成配米飯的黃燜雞,扯開一次性筷子就敢往上戳。這樣的吃法不叫大快朵頤,斯文點說是年少不知曲中意,換成直白的說法,就是二師兄吃人參果,喉嚨可夠粗的,啥都敢咽。
先弄清楚基本的概念吧。
個人養老金
在我國,理論上的養老體系有三大支柱:基本養老、年金、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金。
基本養老是國家和你一起養老,就是強制性的社保,常說的五險一金里的養老保險。個人和單位一起繳納累積養老保險,退休之后領取養老金。之所以叫基本養老,顧名思義就是最基本的保障,包括吃、穿、看病,維持一個人不再工作后的基本養老需求。
想要退休后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就要尋求養老補充,也就是年金以及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金。
年金是企業和你一起養老,是指企業年金或者職業年金,由企事業發起設立,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保障,也是由單位和個人共擔繳費。年金是自愿繳納,因此通常是福利待遇比較好的大型企業才有。
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金是個人自己養老,由個人繳費進行儲蓄、投資購買養老金,買多少根據自己的財力決定。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只有強制性的基本養老保險,很少有年金以及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金。
數據顯示,在我國的養老體系中,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全國社保基金,占比78.7%,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占比為17.3%,而第三支柱的占比僅為0.002%。
這個比例不成比例,就像動物園的介紹上說:園內現在有三種動物,大象、野狼和蚊子,完全沒有相提并論的意義。
不成比例的原因在于,我們從貧窮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用了四十年,人口紅利的覆蓋期仍在,大量的勞動人口足以支撐退休保障,個人養老保險的迫切度不高。而且因為轉變太快,養老需求從無到有再到有質量,仍處在一個不同需求并存的階段,整體的需求重心還是在普及上。
當然重心不會永遠在普及上。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文化水平快速提升且人口紅利消失,僅靠基本保險一條腿走路已經走不穩了,必須有更多的支撐,這是推動個人養老保險發展的根本原因。
在發達國家,個人養老保險早已經成熟:2020年度美國養老金資產總額中,第一支柱占比 7.7%,規模最小且增速逐年下滑,第二支柱占比53.3%,第三支柱占比 39.0%,第二與第三支柱才是養老力量的中堅。
這是富裕國家的玩法,也是我們的未來參照。
富裕玩法的意思是,個人養老保險是養老的補充而不是替代,意味著更有質量的退休生活。所以,在我們的《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發布后,外界普遍認為,這項措施針對的是已經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中國中產群體。
這也是自媒體文章看衰樓市的根本出發點:以房地產和銀行存款為財富主體的中產群體,會被個人養老金分流錢包。
樓市缺錢嗎?
中產群體的儲蓄資金相當一部分會流入個人養老金賬戶,流入樓市的資金就變少了,自然利空樓市。
聽起來很有道理。
也不乏技術支撐:假設5億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平均每年存入1萬元,每年抽走的資金就是5萬億。
好像確實不少。
但是有一個基礎的問題沒有搞明白:眼下樓市不舉,是因為缺錢嗎?
如果是,那么為什么這一段時間以來,降首付、降利率、松限購、不限貸的刺激政策一輪緊過一輪,資金的閘門大開,樓市仍是意興闌珊呢?
缺什么補什么,還是補不起來,只能說明判斷出了問題,樓市并不缺錢。
樓市到底缺什么呢?很簡單,信心!
支撐樓市長達二十余年景氣周期的核心動力,其實是抵御通膨,以及由此衍生的避險和養老概念。
經濟高速發展伴生的通膨,催發國人對買房的熱衷,是因為遍尋之下,適合普通人參與且能長期保值的投資項目,只有房屋。而且買了房子不僅保值,將來面臨子女上學和婚嫁、自己失業、大病、退休等等問題時,房子也是最好的避險和養老工具。所以,保值意愿和疊加于此的安全感與保障性,是樓市長盛不衰的基礎和信心所在。
大量的資金有避險需求,而投資渠道過于狹窄甚至僅有樓市的情況下,逐漸過熱乃至炒房客橫行是可以想見的,也必然會招來調控。調控的出發點是穩定,但是力度很難把握。力度小了不痛不癢,力度大了一錘子干翻行業,這中間的臨界點,就是是否觸及信心。
調控不觸及信心,樓市不管不顧,限買限賣限貸都控制不住,觸及信心,樓市死水一攤,松買松賣不限貸全都沒用。
這也就是為什么,調控和刺激總是在樓市循環往復,你方唱罷我方登場。
所以我們常說,樓市沒有資金底,只有政策底,影響樓市的是政策,不是資金。
打一個粗俗的比方,西門慶不去找潘金蓮,是因為武二郎回來了,跟他的錢包沒有關系。
影響何在?
個人養老金的推行對樓市的影響不在資金層面。
前面我們講過,大量有避險需求的資金只有樓市這一個投資渠道,是樓市反復經歷調控和刺激冰火兩重天的根本原因。
個人養老金的推行,可能會拓寬投資渠道,這才是對樓市的影響。
至于這個影響有多大,未知的因素很多,現在很難下結論。
先來看看理論值。
截至2020年初,中國市場化投資運營養老金規模約5.7萬億元,與GDP之比為5.8%。而美國第二、三支柱投資運營養老金規模是GDP的1.2倍,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第二、三支柱市場化運營的養老金規模也能達到GDP的50.7%。
2021年我國的GDP超過110萬億元,此后幾年的增長也不會少,即便以OECD的比例,養老金規模也將從5.7萬億躍升到60萬億以上。
真到了這樣的規模,個人養老金無疑可以成為與樓市相提并論的投資渠道。
再來看看實際值。
推行個人養老金,需要面臨的挑戰是勸說公眾將部分收入投入這個系統,并承擔相應的風險。
與此類似的挑戰,是2013年大力推行的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也就是坊間俗稱的反向按揭:老年人把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每月從保險公司獲得固定的養老金。當老人過世后,房子由保險公司繼承。
因為長期通膨的幾何級數遞進,對養老金購買力的吞噬困擾著所有國家,因此反向按揭獲得了各國政府的青睞。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反向按揭開展得風風火火,市場規模不小。
但是在我國,即便各級機構不遺余力,市場的反應并不熱烈,甚至可以用冷淡來形容:比如南京,在試點兩年多的時間里,以房養老保險僅有5人5戶投保。
這咋說呢?政策是好政策,但是誰也不能避免市場不正經。
何況,這么巨大的一個市場,本身的管理和運營也是一個挑戰,又要摸著石頭過河了吧。
剛到河邊,談什么影響。
文/花滿樓
編輯:董楠
本文標題:個人養老金呼嘯而至,樓市瑟瑟發抖?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6928.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