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養老金融政策頻繁出臺試點的大背景下,養老以及養老金融成為2022年服貿會受關注的主題之一。
從65+占人口7%到14%,中國只用了22年,而發達國家用了1個世紀或半個世紀。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版人口預測,1990年,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與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值是7.7:1,2020年這個比值是3.6:1,到2050年是1.3:1。
9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由北京銀行、北京人壽、北京康養集團、《中國銀行保險報》聯合舉辦的首屆北京養老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分享了上述數據。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確立了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制度框架;5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明確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并規定了基本標準和原則。同時,各地區也相繼出臺了發展養老金融、推動金融服務適老化改革等相關舉措。
在關于個人養老金快速的發展和試點中,有哪些問題和難點需要注意,又該如何給市場前景廣闊的養老產業插上金融的翅膀?
第三支柱應覆蓋非正規就業人群
人口老齡趨勢不可逆轉且呈加速趨勢,以北京市為例,北京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老齡委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441.6萬,占總人口的20.2%,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社會保障面臨的考驗首當其沖。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柱獨大二柱短板三柱滯后。
站在基本養老制度角度來看這一問題,鄭秉文分享了這樣一組數據:2000年,我國有1億參保職工,0.32億退休人員,比值是3:1;2021年數字則變為3.5億參保職工,1.3億退休人員,比值是2.6:1,兩個比例到了2050年則是1.2:1。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市老齡協會黨委書記、會長王小娥認為,第一支柱的替代率過高,既加重了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也制約了二、三支柱的發展。
鄭秉文認為,我國要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多支柱養老金可以夯實應對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即通過基金投資收益的市場紅利來替補消失的人口紅利。
在他看來,二元勞動力市場亟需個人養老金。且與第一、第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能夠下沉、觸達并覆蓋到非正規就業。除正規就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以外,獨立于勞動關系和就業狀態的制度屬性允許任何領取居民身份證的居民(包括少年)在銀行辦理銀行卡時可申請建立第三支柱養老金賬戶。
鄭秉文表示,國際實踐證明,第三支柱如同居民個人儲蓄,可覆蓋所有人:無論是否實現就業或是否有固定收入來源(包括失業人員、專職太太、大學生、現役軍人和其他非就業家庭成員等均可參加),無論是否達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剛出生的嬰兒和中小學生可由監護人幫助建立賬戶并繳費),無論是否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在自愿條件下均可持續繳費,如果市場回報率很好,對退休人員也具有較大吸引力。
鄭秉文還建議,在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戶之間建立有條件的通道,退休之后可將其第二支柱資產轉入第三支柱賬戶,對第三支柱可以繼續繳費、投資并享受稅收優惠待遇。
金融如何助力養老產業
目前,我國養老三支柱呈現供給不均衡狀態,一支柱的替代率只有40%左右,和目標的差距比較大,現在廣覆蓋,但是僅能保基本。第二支柱只有7000多萬人,覆蓋面比較低,另外增速遇到瓶頸,三支柱發展空間很大,占養老資金規模占6%,而發達國家的占比是30%多,第三支柱是金融機構發揮作用的陣地。北京人壽執行董事總經理王修文表示。
北京康養集團副總經理李洋表示,人均GDP到1.3萬美元以上對養老產業化需求將進入到爆發階段,養老產業進入新的爆發階段,標志就是產業和金融有效的融合,通過金融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機構預測,2030年康養產業的規模將達到22萬億,2020年是8萬億,因此,養老產業有望超過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自個人養老金制度之落地后,金融機構亦是摩拳擦掌,搶占市場藍海。其實,養老產業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亟需金融機構發揮金融優勢、創新金融產品,持續探索融入養老生態圈。
北京人壽董事長郭光磊表示,面對長壽時代養老保障挑戰,金融業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將與養老息息相關的保險、健康與財富管理進行科學地整合,來滿足全社會醫養結合、富足養老的目標。
在論壇上,北京銀行、北京康養集團分別與北京人壽簽約合作,未來將在養老金融創新、康養業務融合等領域協同互補,為客戶的康養需求提供專業解決方案。
在郭光磊看來,人身險公司在提供養老保障和對接健康服務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提供養老保障方面,壽險合同具有期限長的特點,在為客戶提供養老保障方面有更長的資本運營周期,進而能夠踐行長期主義,在更長的時期為保險客戶進行養老保障規劃。在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方面,通過將健康險產品與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滿足長壽時代保險客戶的需求。
而銀行則具有天然的賬戶優勢。在北京銀行監事長曾穎看來,國務院辦公廳推出關于推動個人養老發展意見明確要求參加人應當指定或者開一個本人唯一的養老金資金賬戶,用于個人養老金。以北京銀行為例,在北京地區,北京銀行有2600萬零售客戶,收集的資金量達9500億。在客群當中50歲以上客戶占比近31%,北京銀行一直做一老一小的服務以及工會卡的服務,具有非常好的客戶基礎,因此從銀行角度來說,在從賬戶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而在產品上,銀行的產品更加穩健,可以給老年人提供一個低頻的,或者相對收益沒有那么高,更穩健,更安全的服務。
2022年1月成立的北京康養集團則在發力養老產業金融,李洋認為,養老產業當中重要的發展工具就是養老金融,在這個鏈條和體系當中,養老產業金融以事業為本,以產業為身,以金融立業,通過金融支持產業的發展,金融機構是從金融端往產業端發展,康養集團是從產業端往金融端尋找合作機會。
本文標題:「直擊服貿會」三支柱滯后,金融能為養老做什么?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505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