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保險套路要小心:
借炒停營銷;承諾全額退保;
誘導消費者用保單貸款買高收益理財產品;
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
冒用銀保監會辦公廳名義實施電信詐騙;
甚至利用疫情發布虛假信息實施詐騙,侵害消費者利益……
3月15日,是第38個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那么,近一年來,保險行業到底有哪些坑?消費者們又該如何防范?跟著《國際金融報》記者一起來盤點吧……
代理退保再抬頭
疫情期間,代理退保騙局重現。
2月中旬,廈門銀保監局發布公告稱,近期廈門保險市場出現了承諾幫助或誘導保險消費者全額退保,并從中牟利的機構和個人。
具體表現為:
相關機構和個人通過電話、短信、網絡平臺等發布信息,稱可幫助保險消費者全額退保。
要求保險消費者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保單、家庭住址、照片等個人重要資料,向保險消費者收取咨詢費、手續費。
以保險消費者名義向監管部門進行投訴,甚至誘導保險消費者虛構事實,偽造證據資料。
廈門銀保監局表示,保險消費者與所謂代理退保的機構或個人合作,主要存在四大風險:
1、個人信息資料泄露的風險。
保險消費者將身份證、銀行卡號、保單、聯系電話、家庭住址、相關照片等提供給這類機構或個人,存在個人信息資料泄露及被非法利用的風險。
2、經濟損失風險。
代理退保的機構和個人除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詢費、手續費外,還有可能通過掌握保險消費者的銀行卡賬戶而截留侵占保險消費者資金。
3、喪失保險保障的風險。
保險消費者退保后,喪失保險保障。由于年齡及健康狀況差異,重新投保時的保險費率
與核保條件已發生變化,可能會存在再投保困難。
4、法律風險。
保險消費者如果受人教唆或指使,為達到退保目的而虛構事實,編造理由,偽造證據資料,甚至違法干擾經濟社會生活秩序,存在違法犯罪的風險。
對此,廈門銀保監局提醒保險消費者:
1.正確認識保險功能,謹慎退保。
如有退保需求,可通過官網、客服熱線、面訪等方式直接與保險公司取得聯系,詳細了解保險合同條款和退保后果,謹慎做出退保決定。
2.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保險合同糾紛,可向相關部門免費申請調解;如認為保險公司涉嫌違反保險監管法律法規,可通過信函、來訪、來電(全國統一銀行保險消費維權熱線12378)等方式向各地銀保監局進行反映,如實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提高個人信息安全意識。
保險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隨意向他人泄露個人信息,如遇不法分子竊取或非法利用個人信息、利用投訴和退保進行詐騙以及遭受不法分子威脅、恐嚇等,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以確保人身、財產安全。
記者了解到,這種侵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代理退保在保險市場持續發酵,去年尤甚。
去年以來,廣東、廣西、四川、河南、湖北等多地監管局陸續發布了防范代理退保騙局的風險提示。銀保監會也于去年9月向人身險公司下發了相關函件,試圖摸底代理退保產業鏈,并制定專項治理方案。
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
據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介紹,近期,一些銀行保險機構收到投訴反映,有不法分子利用疫情發布虛假信息實施詐騙,侵害消費者利益。
詐騙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退改簽電信詐騙中竊取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敏感信息,轉走卡內余額。
不法分子首先利用非法手段獲取受害人信息,如航班號、高鐵號、酒店預訂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再向受害人手機發送虛假退改簽短信,聲稱航班、高鐵、酒店預訂、旅行計劃等受疫情影響取消,辦理退改簽可獲賠償,誘使受害人撥打短信中虛假客服電話或點擊不明鏈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敏感信息,將卡內余額轉走。
二是在網絡平臺以采購防護物資獻愛心等為幌子發布虛假信息,誘騙消費者轉賬,使消費者賬戶資金受損。
不法分子在網絡平臺以售賣口罩等防護物資為幌子發布虛假信息,轉賬收取消費者費用后將受害人拉黑,或在釣魚鏈接中誘使受害人輸入個人敏感信息,導致消費者財產受損。
此外,也有不法分子假冒慈善機構或愛心人士,利用公眾同情心,通過微信、QQ等社交平臺以獻愛心捐款等名義,向消費者發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獻愛心的虛假捐款信息,消費者信以為真后,一旦轉賬,就造成賬戶資金受損。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示廣大消費者:
一是在涉及銀行卡轉賬、匯款操作時要提高警惕,安全用卡。
受疫情防控影響,春運返程、節日出行出現退改票高峰,在收到退改簽類的信息后,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通過相關企業或部門公布的官方渠道查詢確認,切勿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使用不明來源的無線網絡,謹防個人重要信息遭到竊取。
二是要注重保護個人敏感金融信息,不向他人透露個人信息、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
疫情當前,消費者應當保持冷靜,遇到索要個人信息、短信驗證碼或銀行卡密碼等情況時,切勿盲目聽信,不向他人透露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個人敏感金融信息。
三是謹慎進行線上私人交易,保障賬戶資金安全。
對于消費者個人來說,線上私人資金交易風險大、身份核實難,資金安全和合法權益難以保障。消費者應通過正規平臺、渠道購買物資或捐款。確實需要通過線上私人交易的,也要盡量對發布信息的個人或機構的身份真偽進行核實,以保障自身財產不受侵害。
總之,消費者要密切關注官方渠道發布的信息,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不信謠,不傳謠,不恐慌,避免上當受騙造成賬戶資金不安全,蒙受經濟損失。
養老服務背后有大坑
去年12月3日,銀保監會聯合民政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的風險提示。
據介紹,一些養老服務機構、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名義,承諾高額回報,以向老年人收取會員費、床位費,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手段,實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非法集資、傳銷等犯罪,給老年人造成嚴重財產損失。
此類活動不同于正常養老服務,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一、高額返利無法實現。
返利資金主要來源于老年人繳納的費用,屬于拆東墻補西墻。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系,高額返利僅為欺詐噱頭。
二、資金安全無法保障。
一些養老服務機構明顯超過床位供給能力承諾服務,或超出可持續盈利水平承諾還本付息,并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等名義,向會員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或者為會員卡充值,吸收公眾資金。大量來自公眾的資金未實施有效監管,由發起機構控制,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
三、健康需求無法滿足。
一些企業通過會議營銷、健康講座、專家義診、免費檢查、免費體驗、贈送禮品或者不合理低價旅游,以及電話推銷、上門推銷、網絡銷售等形式,向老年人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推銷所謂保健品,因保健品概念無法律定位,經常被采用偷梁換柱、偷換概念的手法,與合法注冊批準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進行混同,騙取消費者信任,但所聲稱的保健功能未經科學評價和審批,往往不具備保健功能,甚至貽誤病情。
四、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
一些養老服務機構銷售虛構的養老公寓、養老山莊,或者以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項目名義,承諾返本銷售、售后包租、約定回購、銷售房產份額等方式吸收資金。部分企業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主要目的,而是以免費旅游、贈送實物、養生講座等欺騙、誘導方式,采取商品回購、寄存代售、消費返利等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相關機構及參與人員的上述行為存在非法集資等風險。
對此,銀保監會提醒廣大老年人和家屬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自覺遠離非法集資和傳銷,防止利益受損。如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
記者了解到,去年11月1日,民政部印發了《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試行)》,宣布從今年6月1日起,以非法集資或者欺騙手段銷售保健產品等詐騙老年人財物的養老機構和從業人員,將被列入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
除了將影響其機構評比定級以及相關政策資金支持外,其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負責人也不能在其他養老機構擔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職務。
謹防開門紅銷售誤導
眾所周知,歲末年初,保險公司為沖擊新年業績都會開展開門紅活動,在此期間產品的宣傳推廣以及銷售推動力度相對較大。
但因保險銷售人員面臨業績與獎金雙重壓力,容易滋生銷售誤導行為。對此,天津銀保監局在去年11月25日發布公告稱,廣大消費者在選購開門紅保險產品時,要謹防風險。
1、謹防借助炒停營銷。
為沖業績,有的保險銷售人員利用活動炒作概念,以即將停售、限時限量等概念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利用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情況下的盲從心理,誘導其沖動購買開門紅保險產品。
2、謹防不實宣傳。
為獲公司高額獎勵,有的銷售人員會違背保險最大誠信原則,利用活動期間的產品銷售政策夸大產品收益,開展不實宣傳。比如:在介紹分紅型、萬能型等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時,存在以歷史較高收益率進行披露、承諾保證收益等不實宣傳的行為,進而誤導消費者投保。
3、謹防混淆片面比較。
個別銀行保險渠道產品銷售人員利用模糊表述的方法,向消費者介紹與定期存款一樣的定期產品,并稱其利息高且保本無風險,實則誘導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給消費者造成了不便甚至是損失,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同時,廣大消費者購買保險或者辦理相關業務時,一定要仔細閱讀保險條款,不盲目跟風沖動消費,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合理安排保險保障。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風險,切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保單貸款要慎辦
2019年11月中旬,北京銀保監局發現市場上存在不法人員以高收益為誘餌,欺騙保險消費者通過保單貸款或退保獲取資金,用于購買非保險理財產品,甚至涉嫌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
對此,北京銀保監局提示廣大消費者:
一是核實銷售人員銷售資質,正確識別理財產品性質。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相關監管規定,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不得銷售未經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審批的非保險金融產品。對于保險機構及其人員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的,建議消費者購買前要求銷售人員出示所在保險公司及其個人銷售資格證明,關注其所售非保險金融產品的合法性,警惕違規銷售。
二是認真閱讀保險條款,謹慎辦理保單貸款。
保單貸款需要付息,貸款期限有限,通常要在6個月內歸還。若投保人到期不能歸還,不但要支付罰息,甚至會因利息總和超過保單剩余現金價值而被保險公司終止保險合同,進而失去保險保障功能。建議消費者明確自身需求,正確認識保險產品功能和作用,根據自身需要謹慎辦理保單貸款。
三是理性認識投資收益與風險,警惕高收益騙局。
前期發現部分保險消費者片面追求高收益,購買非法理財產品,后理財公司爆雷、跑路,消費者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向該局反映相關情況,但損失難以追回,維權道路漫長。建議保險消費者正確看待投資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充分評估自身理財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理財產品。
本文標題:保險消費警示錄: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養老服務背后有大坑
本文出處:http://m.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005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